法律法规

“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子规划之一: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7日

 一、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是: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高效、前瞻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到“十二五”末,国家计量基标准达到国际水平的项目占60%以上;参加国际比对项目增加100项以上,得到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项目达到1000项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有证标准物质基本满足全社会的量值传递(溯源)需求;计量检定、校准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计量技术法规进一步完善,形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保障民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科技、国防建设和国际交流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量值传递(溯源)机制。

   1. 合理规划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使得质检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企业以及军队的量值传递(溯源)机制更加科学、完善;通过军民融合使得军队和地方资源更好地共享共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量值传递(溯源)机制更加统一、高效。

   2. 对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整体构架进行优化研究;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重点提升与健康相关的量、动态量、综合参数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有突出影响的量以及在线测量、远程测量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水平;科学利用资源,重点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与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设与管理,保证我国量值的准确可靠以及与国际的等效性;与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相衔接,从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角度加大计量标准的研究,鼓励引导国产测量仪器提升技术水平。

   3. 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中需提升的重点项目:完善提升国家时间频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军民融合的原则,构建独立完善、先进可靠、开放统一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并且在特殊时期能够独立安全运行。

   4. 完善新材料、纳米、新能源、先进制造、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无碳能源、气候变化、智能电网以及食品安全、国防安全领域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项目建设。

   (二)提升国家计量基、标准水平。

   1. 紧密跟踪国际计量科技的前沿发展,突破前沿领域量值传递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互认的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瞄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量的紧迫需求,加强生物、新材料与纳米、新能源、先进制造、信息、航空航天等现代产业和高技术领域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填补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空白;将现有国家计量基标准向极值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量等扩展;

   2. 进一步吸引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相关机构进行协作研究,并争取经常性科研经费,扩展经费渠道;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成测量能力并融入到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之中;

   3. 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的管理,加强宣贯与培训,提高相关保存单位以及运行维护人员的法制意识和对政策的了解。

   (三)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建设

   1.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现状,结合各地特点,确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重点发展领域,按照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的投入,基本满足量值溯源的需要,确保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能够实施计量检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常规计量标准,提升其自动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有效拓展其量程和提高其准确度,对现有的计量标准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淘汰不符合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设备。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结合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际需求,积极建立实用的计量标准。瞄准生物、通信、材料、工程、医学等高端科技创新领域和高技术产业领域中的需求,建立高端计量标准,满足量值溯源需要。

   2. 加快研制有证标准物质,满足量值传递(溯源)的需求。针对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对准确测量的要求,开展能源、材料、环保、生物、生命科学、食品、药品、进出口检验与大众健康等重点领域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和标准物质的研究,开展标准物质相关纯化分离与制备保存等技术研究,保障相关仪器测量结果的溯源性与有效性。

  根据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物质的管理模式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调整纳入相关规章管理标准物质的范围,并在管理和技术上加强对确保标准物质溯源性的管理与引导。

   (四)加强计量技术法规及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管理

   1. 根据国家计量基标准的设置,制定新的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并对现有国家计量技术法规进行完善提升,尤其要考虑动态量、综合参数量以及其他新出现的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际建议,在一些重要的和有条件的领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际建议的讨论和制定,对准备充分的领域,鼓励我国的计量机构提出制订国际技术文件的建议,并承担起草工作。

   2. 在现有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成立部门、行业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广泛吸收行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人员参与,对各级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实行分类管理与指导,引导相关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加强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与相关标准技术委员会之间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热点及时推出相关计量技术法规,努力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与注册计量师的项目考核、继续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大计量技术法规的宣贯与培训力度。

   (五)加强计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等工作的计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实施注册计量师制度为契机,为广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构建现代职业考核与职业教育平台。计量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不断完善注册计量师资格考试大纲,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引导资格考试的培训方向,通过资格考试和计量专业项目考核引导广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通过继续教育促进广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计量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修订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提高,形成国务院各部门、地方、计量技术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社会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格局,不断提高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等一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2.加强计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高素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支持和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承担和参与重点攻关项目,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赴国外进修。开拓选才视野,面向国内外吸引、汇集著名学者和专家,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吸引和凝聚战略科学家,引进、聚集科技领军人才。

   (六)加强检定、校准、检测、测试、比对等工作

   1.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检定、校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检定行为,提高检定、校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所出具证书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校准行为,引导、培育健康发展的校准市场。逐步加强对检测、测试技术有效性的研究与评价,支撑检测、测试技术的有效性。

   2. 积极参加国际关键比对,争取承担主导实验室,并使我国参加和组织国际比对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及时掌握国际比对的相关信息,对参加国际比对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利用。

   3. 加大国内计量比对的力度,组织各级计量机构进行计量标准的量值比对,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组织计量机构、校准与检测实验室之间开展量值比对,为验证、提高其技术能力打下基础;加强对比对结果的分析,将比对结果与其他相关工作更好地关联;加强比对相关技术基础(如比对数据的处理等)的研究。

   三、落实措施

   (一)政策法规与宣传引导的保证

   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引导力度,使大家解放思想,加深对计量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并统一认识,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落实。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协调与协作

  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相关单位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筹集资金。建立更加统一、协调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需要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相关各方要加强协调与协作,优化资源使用,发挥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最大效能。

   (三)构建现代产业计量测试平台

   依托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组织构建一批有特色的现代产业计量测试平台,促进产业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完善提升,推动计量为现代产业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的能力,为提高现代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提供支撑。构建产业计量测试平台的领域可包括航天、航空、能源、农业、环境、医学、生物、材料、信息、核电、通信、制造业、互联网、传感网、生命科学、安全防护、食品安全、精密加工、大型工程以及具有产业特点的产品关键参数测量领域。